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科技創新的原動力。當下,科技創新存在著投入與產出、產品與產業等“兩張皮”現象。如何有效破解,已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當務之急。
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兩國合作“試驗田”。這里,創新載體平臺眾多,是觀察兩創融合的一個重要窗口。記者走訪發現,這里的大院大所,在高效服務企業創新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造血”功能,政府建立的共建研發機構動態管理機制,穩步推進財政支持退坡和淘汰機制;高校研究院則找準高校與產業間的“對接點”,從技術成果轉化走向科研共建、人才共育;創新聯合體針對關鍵技術進行協同攻關,推動新技術的快速研發突破與實際應用……
這些創新實踐和改革舉措,猶如一個個支點,匯點成線、由點到面,豐厚起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生態,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加速奔向“生產線”,也為破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提供了有益鏡鑒。
創新打法A:動態管理倒逼效能
——一招績效考核激發共建研發機構活力
創新載體平臺,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基石。打造基石,不能光投入沒產出。蘇州工業園區近年來布局了一大批創新載體平臺。如何統籌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提升產出效能?園區的辦法讓人眼前一亮。
走進中科蘇州藥物研究院,一樓的蘇州銳迪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對門,印有防輻射標記的實驗室引人矚目。蘇研院與銳迪歐合作共建的放射性標記藥物代謝研究平臺,具備14C、3H反射性實驗許可,擁有完備的代謝物鑒定和放射性排泄(ADME)實驗的設備、能力及經驗,可開展各種創新藥物的ADME研究。
放射性標記藥物代謝技術是我國研發原創新藥急需的“卡脖子”技術。“這個平臺技術填補了蘇州核產業與醫藥產業交叉領域空白,有助于提升蘇州藥企在國際新藥研發中的競爭力。”蘇研院辦公室主任谷劉園介紹。
蘇研院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與園區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于2015年成立。通過合作共建模式,蘇研院布局了藥物篩選平臺、代謝研究平臺、制劑研究平臺、安全性評價平臺等全面的臨床前研究體系。目前,蘇研院各平臺已服務逾500家企業,全平臺服務收入達每年6億元。蘇研院還孵化了逾150家藥物研發及服務型企業,孵化企業有10余個管線進入臨床,并有6個品種獲批上市。
“十年磨劍,我們已具備自身造血‘功能’。”谷劉園說。
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共建研發機構管理辦法》出臺,規定對共建研發機構實施年度績效考核,按照“真干真支持,先干后支持”原則,建立動態管理機制,逐步推進財政支持退坡和淘汰機制,有效激發了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共建機構為產業創新貢獻力量。
這一政策倒逼共建機構瞄準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關鍵指標提升績效產出,推動優勝劣汰、高質量發展。
“政策實施初期遇到一些抵觸情緒,但實施三年來,大家都普遍接受了績效考核。”園區科創委資源統籌與區域創新處處長翟羽翔坦言。
蘇研院已連續三年績效評價優秀,谷劉園認為,績效考核建立的是科學評價機制,激發共建機構真干、干出實效,同時,用評價指標引導共建機構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產業發展。
目前,園區共建研發機構發展成效逐步顯現。近3年來,共建研發機構與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數、合作金額呈現倍增態勢;共建研發機構及其孵化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率達60%、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均突破8億元,整體發展質效不斷提升。
創新打法B:產教融合彌合斷層
——“雙高協同”里的雙贏“算法”
產教融合,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微縮表征。如何更好推動高新區與高校之間的協同創新發展(即“雙高協同”),更有效地打通高校科研成果向企業、產業轉化的堵點痛點?蘇州工業園區有著自己的“算法”。
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學和蘇州市政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于2017年簽約共建的產學研示范平臺。“我們這家智研院,既要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又要落實交大科技成果轉化,還要推動高水平人才培養。使命多重,任重道遠。”采訪中,智研院執行院長廖鵬坦言。
怎么破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與成川科技的合作。
成川科技專注于天車搬運系統等核心設備的國產化突破,作為初創企業,成川科技希望有更多高層次人才參與公司產品研發。而在智研院,獲批有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培基地,通過校內/行業雙導師,實施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項目制”培養模式。
“于是,我們派遣了兩位控制工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入駐成川科技聯合培養。”廖鵬說。
兩位碩士研究生在參與企業核心技術研發的過程中,發現天車搬運系統在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需要提升。上海交大自動化方向王景川教授團隊及兩位碩士研究生不斷嘗試,逐步完成了前后輪電機的優化控制策略的研發,并引入創新性的精準運動控制算法和速度曲線,最終攻克了天車搬運系統的多個關鍵技術難題。
“這一過程不但解決了高校技術成果轉化落地的問題,還幫助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更深入了解產業。標準的雙贏!”廖鵬說。
初嘗了甜頭之后,智研院決定繼續推進這樣的“陪伴式產教融合”合作模式,將項目研發與人才培養融合,由企業真實項目牽引學生科研課題和實訓實戰,真正實現了科研、教學與產業的“三線合一”。
在園區,除了各高校研究院蹚出各自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特色路徑外,還有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蘇州),正著力解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面臨的多個“堵點”“痛點”。
中心積極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工作,支持企業積極試用高校團隊專利技術,約定的后付費金額累計超1億元。中心還聯合人保財險首創“園研保”產品,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全過程風險保障。
自成立以來,中心已培育2批次共74名生物醫藥領域中級技術經理人,已與超40所國內外高校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征集1700余項高校科技成果,促成校企技術合作100余項,孵化培育13家高校團隊創業企業。
創新打法C:聯合攻關突破瓶頸
——一道人機交互技術難題的幕后故事
蘇州工業園區大院大所和高校研究院集聚、企業眾多,如何把富集的創新資源變成創新的優質勢能?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無疑是一個成功案例。
這個創新聯合體2024年組建,由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建設,成員單位包括科沃斯機器人、上海交通大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杭州老板電器等。創新聯合體按照“多模態知識與數據驅動、可信穩健算法推理、工程技術創新以及重點行業應用”的目標,設立攻關任務。
思必馳董秘龍夢竹給記者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
如今,在AI技術的加持下,用戶只需一句話就能輕松指揮掃地機器人“掃客廳還是掃臥室,深度清潔還是大致清潔”,但想要實現這一點并不容易。在實際作業中,掃地機器人需要不斷移動,復雜環境噪音、機體自身運轉噪音以及遠距離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精準識別用戶的語音指令,成了一道亟待攻克的技術難關,也是當前掃地機器人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
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成員企業也遇到了這個問題。
如何破題?“思必馳與聯合體成員企業組建了專門的研發小組,基于產品設計及運行數據,思必馳為其量身打造了高度契合的AI語音交互系統。此后,小組成員投入了大量精力對系統進行反復訓練與優化。”龍夢竹介紹,創新聯合體成立不久項目便啟動了,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核心技術難題被成功攻克。
目前,該創新聯合體其他聯合攻關項目正在進行中。合作成果已應用于智能汽車領域,也為智能家居、數字政企等領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目前,園區共立項長三角創新聯合體1家,省創新聯合體4家,占全省16%,市創新聯合體21家,占全市30%。
建設創新聯合體,既是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也是政府和企業的“雙向奔赴”。
為推動創新聯合體建設,園區研究出臺支持創新聯合體建設發展的政策措施及相應細則,針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載體平臺建設、人才引進、場景應用等方面給予集成支持。同時,支持創新聯合體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優先承擔省市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進一步擴大在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覆蓋面。
蘇州工業園區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將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讓創新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有機銜接,力促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
創新志
國創中心星火淬煉四年間
走進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一樓展廳,一片片氮化鎵晶圓、外延片、芯片整齊擺放在展臺,透明光澤折射出產業變革的軌跡。從實驗室里的技術攻關,到如今悄然改變著能源、交通、信息等領域,這一蛻變是國創中心近年來以機制重構打破創新壁壘、驅動“四鏈”深度融合,破解“缺芯”困局的生動縮影。
2021年3月,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獲科技部批復支持建設,開啟了培育壯大第三代半導體賽道中小微企業,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的發展之路。
國創中心(蘇州)主任助理劉宗亮參與并見證了中心的一路發展。自成立以來,國創中心(蘇州)以市場化機制協同優勢創新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一站式研發大平臺,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加速第三代半導體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應用。
初創企業往往面臨著前期研發成本高、開發周期長的痛點。“最怕‘買設備比做研發還貴’!”蘇州中瑞宏芯半導體有限公司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如何解決這一痛點?劉宗亮介紹,國創中心(蘇州)聚焦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面向全產業鏈,重點布局材料生長、測試分析與服役評價、器件工藝、高密度封裝、模塊設計與集成應用等五大公共研發平臺,形成系統級創新能力,支撐產業創新發展,如今服務企業和科研機構超300家。
與此同時,國創中心(蘇州)還注重構建“企業出題、聯合解題”機制,聯合41家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組建聯合研發中心和聯合實驗室,由企業提出技術需求,國創中心(蘇州)精準匹配專家、設備與資金組建攻關組,加快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助力企業創新發展。目前累計申請核心發明專利超270項,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然而,技術研發只是產業化的第一步。“隨著產業升級需求的不斷創新,平臺也在不斷探索賦能企業發展的路徑。”劉宗亮介紹,在國創中心(蘇州)“平臺研發—企業轉化—市場應用”的全鏈條協同下,與中瑞宏芯共建“碳化硅車用大功率MOSFET芯片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助力其實現了碳化硅功率芯片技術的跨越式突破。技術研發周期縮短40%,產品持續進入光伏和新能源龍頭供應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國創中心(蘇州)又將目光投向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及能力的快速提升。“平臺為蘇州博宏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國產裝備企業提供全鏈條工藝技術和研發人才支撐,幫助其打通大尺寸碳化硅晶體整線加工工藝,目前該套設備已為國內碳化硅襯底龍頭企業開展產品試樣。”劉宗亮介紹,中心以國產化裝備聯盟的模式與國內20多家裝備上市公司及行業龍頭、領軍企業合作,引進58臺套關鍵環節裝備,建成首個國內氮化物半導體國產化裝備驗證平臺,推動氮化鎵基光電子器件工藝全面通線。
從展臺上沉默的晶圓,到點亮城市隨處可見的各類新型顯示,再到更綠色高效的能源互聯,國創中心(蘇州)以開放的平臺聚資源,以創新的機制破難題,以全鏈的賦能促融通,正將前沿科技的星火,淬煉成驅動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與新質生產力崛起的澎湃動能。
金融眼
2000萬貸款一周內火速批貸
一筆2000萬元的貸款,從申請到首筆落地需要多久?工行蘇州分行給出的答案是:一周!近日,蘇州工業園區一家專精特新半導體企業在工行蘇州分行的創新信貸服務支持下,快速解決了研發投入帶來的資金周轉難題,技術攻關加速推進。
這家企業是國內領先的半導體研發制造廠商,這兩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然而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讓企業感到了資金壓力。“研發不能停,資金鏈更要穩。”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關鍵時刻,工行蘇州工業園區支行為其量身定制的科創金融解決方案為他們解決了難題:借助大數據精準研判企業科創屬性與發展潛力,工行一周內完成2000萬元授信審批,首筆1000萬元貸款火速到位,及時為企業技術攻關與產能擴張“輸血”,更前瞻性地引入“貸款+外部直投”“并購貸款”等組合服務,實現投融產品穿透,為企業中長期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聚焦科創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迫切需求與融資困境,工行蘇州分行創新運用AI與大數據技術,打造效率與風控并重的評審機制,形成覆蓋“初創—成長—成熟”全生命周期的特色服務。截至2025年上半年,該行服務園區科創企業已突破500家,信貸支持超60億元,僅上半年新增合作就達112戶。
立足園區開放型經濟高地,工行充分發揮全球網絡優勢,為外貿外資企業提供全鏈條跨境金融支持。今年4月,工行蘇州分行為蘇州一家主營家居產品出口的跨境電商企業發放了全市首單300萬元外貿新業態專項貸款——“跨境電商e貸”。此種貸款直擊跨境電商“輕資產、高周轉”特性,以數據增信替代傳統抵押,通過智能風控實現純信用、線上化的快速審批,有效化解企業備貨、物流、關稅等資金壓力,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金融方案。
據介紹,截至目前,工行蘇州分行已將園區74家企業納入跨境貿易高水平開放試點名單,近兩年累計為區內企業辦理新型離岸國際貿易近700筆,金額超2億美元,業務類型全面覆蓋離岸轉手買賣、全球采購等,成為園區融入全球產業鏈、鞏固外向型優勢的核心金融力量。
科創金融服務遠不止于提供貸款。在園區,聚焦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工行蘇州分行敏銳捕捉到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堵點”,主動深度聯動政府、孵化器、風投機構以及園區內10家研究所、8所高等院校,將豐富的金融資源精準注入產學研鏈條。
工行蘇州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深度融入產學研鏈條的方式,工行正努力將金融資源精準注入創新的每一個環節,為園區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提供澎湃的金融動能。
采訪記
這條長路通向星辰大海
蘇州工業園區,從湖西到湖東,有一條金雞湖大道,俗稱“老機場路”。它最早勾連起湖西與湖東兩大板塊,很多人對園區科技發展的印象也始于這條路。
二十多年前,蘇州國際科技園(一期)從金雞湖大道的西頭起步。二十多年后,我們調研行的首站,是位于大道最東頭的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與蘇州國際科技園(七期)桑田島生物產業園毗鄰。從西到東,十數公里,許多園區引以為豪的高新技術企業遍布這條路上,先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而后縱橫交錯地鋪陳開來。
車輛在湖東穿梭,讓人醉心的是一條條看不見的路——科技創新,許多企業在這樣的路上正迎難而上、步步前行。
成立僅四年有余的士澤生物,瞄準的是帕金森病、漸凍癥這樣的全球性特大難題。從成立之初的默默無聞,到如今全球首發獨占性孤兒藥(FIC),他們走過了漫長且艱辛的“士澤之路”。新藥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一輪又一輪的融資,拷問的是企業創新力;而連年的“零收入”,考驗的是創業團隊的韌勁和耐力。還有蘇州培風圖南軟件設計公司,初創的那十年,在沒有外部融資支持的情況下,毅然堅持每年增加一到兩個員工逐步建立研發團隊,演繹著“螞蟻雄兵”的創業傳奇。歷經18年不懈投入和十個版本的迭代,培風圖南推出自研的三維工藝和器件仿真軟件套件MozzTCAD,實現了與國外標桿軟件的全面對標,并在部分應用場景中大幅反超。
科技創新,道阻且長,士澤和培風圖南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個詞——“長期主義”!做難而正確的事情。什么是正確的事情?士澤生物期許“國士無雙福澤千萬”,用科技為無數患者帶來希望;培風圖南希冀“產業報國”,“開發中國人自己的TCAD軟件”。長期主義,不是簡單的時間堆砌,而是一種追求長期價值的戰略眼光、一份對遠大目標的踐行定力、一股直面挑戰沖破難關的頑強斗志。如果“長期主義”是一條路,對士澤和培風圖南而言,那條路的盡頭必然是星辰大海。
園區科創的星辰大海,是由無數科創企業匯聚的;而企業的“星光”也離不開機制體制的助燃器。在國家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長期主義是一個統籌發展的平臺,更是一條培育、扶持中小微企業的創新之路。
這些年,獨墅湖南隧道、尹山湖隧道、金雞湖隧道相繼通車,從湖東奔到湖西,從科創源頭到科創高地,園區的交通網絡越來越發達。園區的科創發展亦是如此——企業、政府、社會各界,各自的長期主義交匯、積蓄,循著那條名叫“高質量發展”的長路鏗鏘而行。
蘇報聯合調研組
本版執筆 張波 趙焱 劉一丁 陸曉華 錢茹冰 張丫 鄭超 瞿亞健
《蘇州日報》2025年08月13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