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北部市民中心,退休老人在新開的書法課堂上提筆揮毫,墨香與茶香交織;午后的南部市民中心,莘莘學子走進斜塘印記館,感受斜塘深厚的文化底蘊;漕湖文體中心的籃球場上,年輕人正在激烈角逐,汗水與吶喊交織成青春的樂章……這是市民中心的日常一幕,也是蘇州市民美好生活的生動縮影。
作為全國“片區級市民文化中心”的首創者,市民中心通過實踐,正逐漸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標桿樣本。今年以來,市民中心共開展文體活動、賽事演出、公益活動、展覽市集852場,吸引客流超120萬人次。
文化惠民:從“供給端”到“需求端”的精準對接
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要義在于“著眼于人、落腳于人”。為精準回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市民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統籌指導下,錨定優質、精準、普惠、高效的服務目標持續發力,打破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單向供給”的固有模式,通過深入的需求調研與精準的資源匹配,實現文化服務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優化供給,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貼近群眾、融入生活。
作為探索先鋒,北部市民中心歷經四年實踐打磨,持續創新服務內容與形式,累計開展品牌特色活動超2500場,成功引入職工夜校、運動促進健康中心等惠民新項目,讓文化服務始終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緊隨其后,南部市民中心、漕湖文體中心于去年6月、7月相繼亮相,迅速成為區域內人氣高漲的文體服務新地標,其鮮明的服務特色與貼心的文化供給,讓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得更寬、更深。
為進一步統籌優質文化資源、精準服務不同群體,市民中心于今年5月全新啟動“市民文化薈”活動。這場跨越盛夏的文化盛宴以“心聚于此藝享生活”為主題,聯動三大載體精心打造“心舞臺”“心動力”“心閱城”“心家園”四大板塊,構建起覆蓋全年齡段的文化服務矩陣。
“心舞臺”上,斜塘民樂團用悠揚笛聲緩緩拉開“市民文化薈”的帷幕,各市民中心劇場精心引進的高品質話劇、音樂劇、兒童劇引人入勝,高雅藝術與市井煙火在此和諧共舞;“心動力”板塊推出唯亭街道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賽、文薈苑社區趣味運動會、健康養生課堂、國民體質監測等20余項活動,還將舉辦“心藝杯”3V3籃球爭霸賽、全民健身日等活動,在全民運動的熱潮中激活城市健康生態;“心閱城”繪本閱讀、非遺體驗等30余場沉浸式活動,讓文化傳承有了更生動的表達。活動期間發放的近百萬惠民禮包,涵蓋劇目優惠券、健身體驗券等12類實用權益,真正讓優質文化資源“觸手可及”。截至6月底,這場文化盛宴已服務超4萬人次,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文化充電站”。
針對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市民中心構建起全齡段、精細化的服務體系。北部市民中心與南部市民中心開設的職工夜校,課程已拓展至14種,吸引超750名學員報名,正如學員李女士所說:“白天上班忙,晚上來夜校學跳舞,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充實生活,特別好。”南部市民中心的“小候鳥繽紛夏令營”,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量身定制暑期托管與藝術課程,讓孩子們在關愛中收獲成長;漕湖文體中心作為多所學校的校外實踐基地,將藝術教育融入幼兒園畢業典禮等活動,同時為老年群體開設太極、中醫養生等課程,讓銀發歲月更添風采。今年上半年,三大中心累計放映公益電影超300場,吸引萬余人次觀影,用光影故事溫暖鄰里時光。市民中心正用“全齡覆蓋”的服務理念,讓文化惠民的實效真正浸潤人心。
創新賦能:構建多元共生的公共文化生態
優質文化供給的持續輸出,離不開系統化的管理架構與多元化的驅動機制。市民中心有效鏈接政府、社區、企業、學校等多元主體,構建起全域聯動、多方參與的文化生態新格局,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全域服務網絡的聯動構筑,讓文化惠民的觸角延伸至城市每個角落。春節期間,三大市民中心同步開展“紙墨迎春”活動,讓墨香里的年味走進千家萬戶;在社區公益劇目專場演出方面,各中心不僅多方引入精選親子兒童劇、紅色話劇、脫口秀等受眾廣泛的劇目類型,更專門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預留公益座位,讓文化溫暖精準抵達每一個需要的角落。
跨界合作的深度拓展,催生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態。南部市民中心開展桃花島拓展活動,將青年人才納入文化服務體系,用特色活動凝聚青春力量;北部市民中心積極承接園區職工運動會預賽、唯亭街道廣場舞大賽等賽事活動,以豐富場景持續拓展文化服務邊界;漕湖文體中心創新推出惠警游泳年卡、體育項目票券等定制化服務,在踐行公益初心的同時探索可持續運營路徑,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校館聯動的深化推進,讓文化育人貫穿全齡成長軌跡。南部市民中心與8所學校簽署共建協議,推動非遺課程進校園,讓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與西交大附中共建“安全聯合共同體”,通過消防反恐演練等實踐活動,構建校地協同的育人體系;漕湖文體中心成為多所學校的藝術實踐基地,讓課堂知識在場館中得到生動延伸;北部市民中心則將紅色電影送進課堂,用光影故事厚植家國情懷。文化資源的深度下沉,讓校園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
智慧化升級的加速推進,讓服務效率與品質實現雙提升。市民中心積極響應智慧場館建設號召,引入先進技術設備賦能管理與服務:北部市民中心接入物聯網平臺,實時監測消防、給排水等系統運行狀態,實現故障快速響應與處置;南部市民中心自主研發“場館運營數據可視化”系統,通過精準的客流車流分析為活動策劃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從高頻次的活動供給到精細化的服務落地,從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到智慧技術的深度賦能,市民中心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外延,持續提升服務品質與溫度,為市民生活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成為滋養城市精神的源頭活水。
藍圖化實景: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的“蘇州樣本”
2021年8月,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全額投資建設的北部市民中心對外開放。園區文體旅游局牽頭成立北部市民中心理事會,創新構建“政府指導、專業運營”的管理模式,由新時代集團發揮專業優勢負責場館運營,公共文化中心、唯亭街道作為入駐單位,集中各方力量,打造“圖書館全民閱讀陣地”“體育場館全民健身陣地”“演藝劇場全民藝術陣地”和“唯亭街道黨群文化陣地”四大陣地。理事會定期召開會議,及時協調項目進展,部署階段性重點任務,有效融合各類運營主體,助推優勢資源整合,開啟園區公共文化服務升級新階段。四年來,在園區管委會政策引領、資源支持及持續財力保障下,北部市民中心先后斬獲“蘇州市2021年十大民心工程”“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長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等10余項省市級榮譽,推動服務從“有”向“優”跨越。
2024年,該模式于南部市民中心建成后成功復制推廣。依托市民中心載體優質的軟硬件條件,中心又陸續掛牌職工培訓(文體)服務站、蘇州工業園區國民體質監測定點監測站等多項服務站點功能,助力街道轄區傳統技藝工坊揭牌及吳文化地圖發布等活動,落實文化惠民,曾經的設計藍圖陸續化為鮮活實景。
同時,這一模式也突破園區地域范疇,去年6月,由蘇相合作區管委會投資、新時代集團代建代管的漕湖文體中心開始運營。可復制的“園區方案”在實踐中不斷沉淀經驗,在實干中不斷改善服務,在專業化運營的賦能下,堅持“以公益性、服務性為主,市場化運營為輔”的運營模式,成功將傳統街道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提檔升級為區域級市民服務樞紐平臺,實現了優質服務經驗的全域輻射,推動三大載體形成“標桿引領、全域提質”的良性發展格局,通過形式、產品、服務、內容、品牌的全方位創新,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均衡、更優質、更精準,持續提升著蘇州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與水平,也讓市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在文化浸潤中不斷升溫。
載體規模增多,服務的使命更大,為進一步促進服務標準化,2024年,根據業務需要和統一規范的運營管理要求,新時代集團成立了市民中心子公司,促使以上三個市民中心及園區其他在建、擬建的各市民中心載體專業化、標準化、一體化運營。市民中心發揮管理合力,同時依托新時代集團文體商旅多元業態的豐富資源,繼續深挖各載體優勢,強化“心藝惠民”服務品牌,從精準對接需求的活動策劃到細致入微的服務落地,全力打造服務更優質、供給更均衡、群眾更滿意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美好生活的文化底色越發鮮明。
文化惠民的初心不變,城市生長的力量便永遠蓬勃。市民中心的實踐生動證明,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既要“頂天立地”——對標世界一流標準,又要“鋪天蓋地”——扎根群眾需求。
園區第三個市民中心——東部市民中心即將在2026年1月向公眾開放,市民中心將持續深耕公共文化沃土,讓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城市每個角落。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創新之城非凡園區”的城市品牌將在文化浸潤中越發光彩奪目,為園區乃至蘇州市民擁抱美好生活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
蘇報記者 羅雯
《蘇州日報》2025年08月11日A01版